改線
龍眼的美景讓驢友們覺得不虛此行。他們在這個營地又停留休整了一天。10月5日,驢友們應該輕裝下到溝底,觀看龍眼瀑布后,再折返營地,行走4個小時后到達耙子橋露營;然后第二天再從耙子橋到臥龍出山。
如果按照原定計劃實施,驢友們這次穿越絕不會引起后來的波瀾。即便是后來組織搜救的高敏也說:“他們如果不是臨時改線,應該出不了事?!?/p>
改線,源自唐陽華的一句話。
5日一早起來,唐陽華找到許寧說:“還有一條線路可以2天出山,而且不用走回頭路?!边@條線路是沿著龍眼溝一直朝著東南方向前進,走正河溝,經過耿達鎮(zhèn)出山。介紹完路線,唐陽華又說了一句:“這條路我自己走過,但是還沒有游客走過?!?/p>
這句話對驢友有著無法抵抗的誘惑力。許寧馬上來了興致。但他對記者說,做決定前,他還是把各種因素在腦子里過了一遍:第一,隊員的狀態(tài)都很好,無傷病無高反;第二,他們此行是按照10天準備的食物,依然充足,裝備也齊全;第三,溝底的海拔更低,道路是一直往下,應該更好走……
許寧很快答應了唐陽華改變路線的建議。隊員們聽說這個決定后,也是一點兒反對意見都沒有。特別是聽說不用再爬坡了,更是異常高興,溝底寬大平緩的河灘,簡直就是通往勝利的康莊大道。
事實證明,他們被眼前溝底的平坦徹底蒙蔽了。而唐陽華也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他走正河溝是在2007年前后,此后再沒走過。這期間發(fā)生了“5·12”地震,這條溝內的地理條件已發(fā)生巨大改變。
驢友們很順利地到達了龍眼溝底,很快見到了龍眼瀑布。這個在很多先行驢友游記中被濃墨重彩描繪過的景觀,卻讓這批驢友有些失望。大概是因為正處于枯水期,原本以為會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觀,實際上卻是很小的兩股水流,沒什么聲勢。
這幾絲失望的情緒很快就沒精力顧及了。離開龍眼瀑布沒多久,他們發(fā)現,溝底的小河陡然變寬,淹沒了河灘。
溝里水勢很急,沖毀了原本溝底的路,驢友們要在森林里穿行,或者在河上搭橋,前行的路線越發(fā)曲折坎坷。山勢陡峭,灌木林、竹林混在一處,路已經徹底找不到了。
唐陽華在前面開路,走100米,再用對講機叫驢友往前走。隊伍的前進速度異常緩慢。
“拖久點沒事,關鍵是要安全。天黑了萬萬不能再走,沒有灌木的地方千萬不能走,即便是有竹林也不行,因為竹林可能覆蓋著懸崖?!痹S寧說。
大約在晚上7時,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不能再走了。驢友們在一座簡易的木頭棚子旁扎下營來。這座木頭棚子是當地人進山采藥的臨時住所,也是驢友們在正河溝見到的最后一處有人活動的痕跡。
10月6日,預定出山的日子。驢友們前行的道路卻沒有絲毫改觀,甚至更難走了。崩塌的山體、泥石流遺跡、湍急的河流輪番阻隔著前進的路線,驢友們不得不爬上山脊繞過。
有時,趁著河水變窄,可以用倒下的樹木搭橋到對岸。但走不了多久,這邊的路又斷了,又要找地方搭橋回來。搭橋既費體力又費時間,更拖住了驢友的腳步。
臨近傍晚,一條寬近20米的大河再次攔住了去路。唐陽華帶著背夫去旁邊的山上探路,驢友們原地休息。
1個小時后,唐陽華帶回了壞消息:前面沒路,搭橋也不好搭,只能從山梁上去繞,需要翻過前面的一座山。
當天是來不及了。驢友們只能就地扎營。
晚餐時,許寧和唐陽華閑聊。唐陽華終于坦言:地震后沒人進過這條溝,沒想到道路、河流的變化這么大。不過他還是樂觀地堅信,明天肯定可以出去了。許寧回憶:“三哥還開玩笑說,要是明天再出不去,老子跳河淹死算了?!?/p>
現實情況是,第二天唐陽華沒跳河,驢友們也沒走出去。
斷糧
10月7日一早,唐陽華就帶著幾個背夫去前面開路了,許寧招呼著驢友們起床拔營,打點行裝。
眼前是一座植被茂密的山梁,山體被竹林覆蓋得嚴嚴實實。在許寧的記憶里,這一路無論是上山下坡、開路搭橋,他都沒有什么特殊的感觸,唯獨這片竹林讓他心有余悸。
正河溝里的竹子只有一人多高,長得密不透風,甚至有些像蘆葦蕩,又比蘆葦堅硬得多。鉆進竹林,就像被扣進了一個綠色的大筐里,一米開外就什么都看不見了。竹竿又硬又韌,一路拉扯阻擋,竹葉的邊緣是鋒利的,劃在臉上火辣辣地疼。
“有段時間我?guī)捉罎ⅲ皇求w能,而是精神?!痹S寧說,“翻過那道山梁后我的第一個想法,這輩子再也不進竹林了。”
這時已是下午2時,驢友們用了5個半小時,翻過了竹山,再次下到河灘。而許寧目測了一下,實際前進的直線距離不會超過800米。
對講機里傳來隊伍前方唐陽華的聲音:“又沒路了?!?/p>
驢友們原地休息,唐陽華帶著兩個背夫繼續(xù)探路。一直到下午4時,唐陽華還是沒有回來,許寧宣布原地扎營。
7日,是驢友與外界聯系的最后臨界點,但他們已經放棄了當天走出去的可能。家人和朋友應該已經開始擔心了。
搭好了帳篷,許寧翻出了GPS。手機雖然沒有信號,GPS倒是一直忠于職守。此前有唐陽華帶隊,GPS并沒有發(fā)揮作用。而現在,許寧對唐陽華的路線有了疑慮,至少他對這條路的熟悉程度不像他自己說的那樣了解。
GPS記錄他們的行動軌跡,方向東南,沒錯;和耿達鎮(zhèn)的直線距離在縮短,大概還有14公里;當前海拔在2000米左右。所有的指標都沒問題,但許寧的心里還是沒底。14公里,還要走多長時間?
晚上6時,唐陽華才帶著背夫探路回來。結果仍難確定:前面有路可以勉強通過,但是仍然看不到人煙。
驢友們并沒有什么沮喪表現,一如往常地在營地里聊天游戲。唐陽華和背夫們則圍坐在一堆篝火旁,一言不發(fā),也不見他們做飯,只是在那里喝水。許寧猜到,他們的食物不夠了。
唐陽華原本計劃這次穿越5到6天就可以完成,食物并沒有預備余量。到了7日,他們幾個先于驢友斷糧了。
許寧讓驢友們盤點了一下食物,不算各種零食,應該還能支持2天。他拿出了一包掛面和幾根火腿腸,送到了唐陽華幾個人手里。幾個人很是不好意思,幾番推辭后還是收下煮了。
這一夜,沒有人挨餓。但作為領隊的許寧開始擔心了,如果8日還是走不出去怎么辦?真斷糧了怎么辦?危險在一步步迫近了。
疲勞,懊惱,沮喪,灰心……許寧一夜輾轉反側。耳畔是河水奔流的隆隆聲,疲憊至極的驢友的鼾聲。
迷迷糊糊中,天又亮了。早上依舊是8點左右拔營,沿著此前探出的路徑走了一段,卻到了一處懸崖邊上,再也無法前進,只能原路退回河灘。
唐陽華又向另一個方向探路,將近2個小時后才一臉沮喪地回來:前面還是連綿不斷的大山,當天根本不可能走出去,明天是否能出去也不知道。
形勢一下子變得危急起來。照這樣的情況,食物肯定是不夠支撐大家走出去了。徒步穿越可能遭遇的最大風險落到了這批驢友的頭上。
唐陽華的經驗這時發(fā)揮了作用,他提到了兩天前路過的草藥棚子。按照當地人的習慣,那里應該藏有食物。他派三個背夫去草藥棚子“碰碰運氣”。
許寧把零食之外的所有食物都交給這三個背夫,他們要連夜趕路,第二天無論什么結果都要折返回來,必須保證充足的體力。其他隊員則在營地原地等候。
許寧的計劃是,能在草藥棚子找到食物就解了斷糧之困。如果找不到,那么就返回龍眼平臺,按原來的路線出山,畢竟那條線路是成熟路線,相對可靠。他們的食物至少能保證一兩個人出山去尋找救援。其他人原地不動,也能支撐到救援到來。
三個背夫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夜色之中。驢友們在營地用茶水打發(fā)著時間。饑餓感傳染著每一個人,聊天的話題卻集中到了吃上。劉波說出去后要買個大西瓜,吃到撐為止,虞秀月說想喝啤酒,要到成都找個大排檔,吃喝到爽……
救援的方向
驢友們應該在10月6日出山,10月7日無論如何也該向家人朋友報平安了。但這樣的消息一直沒有傳來,他們的電話又一直處于關機狀態(tài)。
10月8日,四姑娘山景區(qū)接到家屬的求助信息,救援并未很快理順頭緒。
四姑娘山景區(qū)分為海子溝、長坪溝等幾個景區(qū),地域遼闊,地形復雜,這些驢友究竟在哪里,誰也說不清楚。
四姑娘山戶外活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楊偉太說,最初得到信息,只是說這些驢友到海子溝景區(qū)徒步旅行,首先需要確認的是這支14人的隊伍是否還停留在海子溝景區(qū)內?!按簏S棚子很開闊,工作人員在高處用望遠鏡就能一覽無余,雖然他們登記的是在此地露營,但我們一直都沒在景區(qū)看見他們?!?/p>
10月9日,戶外中心的工作人員從犀牛角進入海子溝溝底,確認這些人不在景區(qū)范圍內。
從大黃棚子進入到叢林腹地,雖然大方向可以明確,但隨著路線的深入,道路選擇的可能性也逐漸開始增多。到龍眼之后,正河溝、官溝、畢棚溝、銀廠溝、長坪溝,幾個方向都有通往外界的道路,而經過這些線路,又都需要繞過海拔在4700至4800米的埡口,地震之后這些地方又不同程度地出現塌方,每一個點都有可能讓這支隊伍改變行程而折返。
四川省登山協(xié)會得到求助信息之后,高敏在10月9日趕到了四姑娘山景區(qū)。他依據經驗判斷,把救援的首選方向放在從龍眼延伸出來的正河溝一線。這條線此前并未成為成熟的驢友穿越線路,很可能他們此次會選擇挑戰(zhàn)這里。
在6月份搜救失蹤的南京驢友時,四川省登山協(xié)會登山教練秦卓然曾帶人進入正河溝,雖然沒有發(fā)現失蹤驢友,但已確認這條線路的艱難兇險。“當時我們分析,這條線路是最有可能把他們困住的?!鼻刈咳徽f。
與此同時,另有4名驢友在許寧等人的原定路線上完成了穿越,在10月10日反饋回信息,他們在龍眼平臺上看到了有燒火做飯和露營的痕跡,但當時山下大霧,無法判斷這14個人是否順著山勢,往正河溝方向走去。
10日當天,兩支隊伍開始進行搜尋。一支從四姑娘山的另一個景區(qū)長坪溝出發(fā),進入臥龍景區(qū),最后到達理縣的前梁溝。這條線路非常成熟,被國內戶外運動愛好者評為國內經典的十大穿越線路之一。驢友們從正河溝穿越的挑戰(zhàn)較大,一旦失敗,很可能選擇返回龍眼,再從龍眼經前梁溝走出困境。這條路線的搜救由四川省登山協(xié)會下屬的救援支隊負責。
另一支搜救隊主要由唐陽華和4名背夫的家人組成,共計12人。他們沿著唐陽華等人的進入路徑走,一路尋找他們走過的痕跡。
在熱水塘營地,他們發(fā)現了做飯燒火用的氣罐。到了龍眼平臺,他們又發(fā)現了軍用膠鞋的腳印,這肯定是屬于本地人的,地上還有散亂而又明顯的拐杖印。
順著這些散亂的線索,這行人跟進了正河溝,卻和驢友們一樣失去了聯系,直到14日才從耿達鄉(xiāng)走出來。
11日,仍沒有失聯驢友的任何消息。四川省登山協(xié)會、阿壩州政府、小金縣政府、四姑娘山景區(qū)等多個單位、部門又緊急發(fā)動了300多人參與搜救。這些救援人員組成了四支救援隊,分別從驢友可能穿越的正河溝、官溝、畢棚溝、長坪溝四個方向逆向進山搜尋。
就在這些隊伍準備進山的12日早晨,他們所要搜救的14個人,安然無恙地從正河溝出來了。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