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灶村一段被榕樹根纏繞的墻壁。 許建康 攝
村名源于“煮海為鹽”
顧名思義,鹽灶因煮海水為鹽而得名。
今天的濱海大道以北的地方,在明代末期之前全部都是大海,當(dāng)年還有一港口叫“鹽灶港”。
據(jù)民國《瓊山縣志》記載:“明朝末年以前,海口港西二里許有鹽灶港。”當(dāng)時鹽灶村所在的區(qū)域是一片海灘,“乾隆初年,由于港門淤淺,商人陳國安等呈請知縣楊宗秉將東西炮臺支溝筑堤堵塞,改水往西由鹽灶轉(zhuǎn)??诔龊?,南北官渡由此?!?/p>
明末,有一群福建莆田人渡海遷居至此,當(dāng)時從福建莆田遷徙而來的先民靠海吃海,利用海水煮鹽的經(jīng)驗,在這里壘灶煮鹽,靠鹽業(yè)謀生。此后,隨著人口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一個具有較大規(guī)模的村落。由于壘灶煮海水為鹽,其所產(chǎn)之鹽遠近聞名,于是人們干脆稱之為“鹽灶村”,從事鹽業(yè)的男子都被稱為“鹽灶爹”。
1882年10月,美國傳教士香便文在丹麥傳教士冶基善的陪同下,在海南島進行了為期45天的徒步考察。在他寫的《海南紀行》里就有“在??邴}灶村,人們用海水制鹽”的相關(guān)記載,雖然寥寥幾筆,卻真實、生動地描述了歷史上當(dāng)?shù)厝擞煤K汽}的生產(chǎn)勞動場景。
位于新廟村的北帝廟,有塊道光九年(1829年)所立的石碑,碑額上“茲將鹽博鄉(xiāng)新廟筑磡竝(并)開機氖水井捐款XX”的文字依稀可辨,原來,新廟村一帶在清代也叫“鹽博鄉(xiāng)”,由此可知當(dāng)時鹽灶村一帶的制鹽業(yè)是很發(fā)達的。根據(jù)上面的文字記載,晚清時期的“鹽博鄉(xiāng)”,管轄老廟、新廟、上灶、下灶(龍興坊)、博義、六灶、七灶和八灶等8個村莊。這些村莊在生產(chǎn)勞動上的職能是不一樣的,坊間流傳的一些順口溜生動地描述了這些村莊的分工:“老廟抓魚蝦,新廟拿竹竿,上灶跑臨高,下灶販鹽賣,博義煮鹽忙,六灶破竹竿,八灶挑大糞?!?/p>
七灶村在二十世紀中葉已經(jīng)消失,只剩下7個村莊。后來,隨著鹽灶村范圍不斷擴大,在原有村莊上又分出一些聚落,最終形成龍昆上村、龍昆下村、上灶、下灶村(龍興坊)、六灶村、八灶村、新廟村、老廟村、博義村和博賢村等10個自然村,但每個村坊的分工還是不一樣。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