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文村一角。本報記者 蔡倩 攝
田園美色滿懷收,山水風光畫里求。一曲牧歌驚好夢,炊煙裊裊惹鄉(xiāng)愁。到瓊海欣賞田園景色,去過博鰲美雅村、賞罷潭門新漁村,相信嘉積多文村會是一個新奇的選擇。
多文村是嘉積鎮(zhèn)禮都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也是嘉積鎮(zhèn)好民風之村。小村毗鄰瓊海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從嘉積鎮(zhèn)沿“嘉積—博鰲”公路驅車10多分鐘即可到達,可謂瓊海城區(qū)的后花園。
可賞田園風光,可品鄉(xiāng)村野味,這是多文村最大的特色。福嫂廚房、通哥廚房、柏記廚房,三戶村民的廚房一并,就開起了“多文人家”農家樂。村民們把就餐區(qū)打造成一個個亭臺,他們的大門永遠敞開,他們的佳肴時刻準備。只要點好菜,游客便可在此盡賞田園共天水一色,金穗與落日同暉的美景。
蝦米南瓜絲、蝦醬地瓜葉、農家炒雞蛋、豬骨木瓜湯、白切雞,原材料都是來自龍壽洋現(xiàn)摘的新鮮蔬菜、自家養(yǎng)的雞鴨,菜肴里滿滿的全是最純正的鄉(xiāng)村風味。村頭飄起的那一抹柴煙,如一位呼喚孩子歸家吃飯的慈祥母親,一直在守望。
“多文人家”農家樂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旅客餐廳,這里還是多文村原生態(tài)的大客廳。來者皆客,游客都能進來坐一坐,村里人辦喜事也在此擺宴。這里時時刻刻都上演著一幅幅鮮活的鄉(xiāng)土風情。
漫步多文村,你會發(fā)現(xiàn)白色粉墻繪上了勵志圖,鼓勵村民弘揚好民風;你能找到村中不起眼角落里,別致的粗陶罐正點綴出別樣的情調,巧手打造的竹籬笆墻圈起了村民的“私家花園”;躺在陰涼處吊床上的阿公會指點你去尋村里的古窯口,講一段多文村自清代乾隆年間到上世紀80年代燒制陶器的歷史。
村里另一個特色,算得上保留至今的夜校舊址。這是村子里的一棟上世紀60年代的老建筑,門上掛著“農村大有作為夜?!钡睦吓f牌匾,四周墻壁上描繪著毛主席頭像、旭日東升、紅旗不倒、群眾學習勞作等壁畫,筆法粗曠、簡潔,人物眾多,再現(xiàn)了上世紀60年代工、農、商、學、兵的生活情景。
村里19歲的姑娘黎小捷告訴《旅游周刊》記者,從她記事起,這座小平房就沉默地守在村里,被村民作為倉庫使用,只能看到墻壁上依稀斑駁的紅色壁畫。近年來,村里進行村貌整治,再次描紅了曾經(jīng)的熱血年代,她才知道,原來這里是60年代的農村夜校。
“留下這間屋子,就是保留一份鄉(xiāng)愁,讓這些年輕仔們知道當年的歷史,不然就忘本咯!”多文村村民小組長黎德渝感嘆,這間夜校舊址依然記錄著60年代農民沒有文化的苦楚和對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渴望。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