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公益校慶”的理念。作為這種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百場社區(qū)公益講座”將組織學校近百名知名教授學者走進社區(qū)、圖書館等地,將文化盛宴“端”到百姓身邊。昨天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來到海淀區(qū)中關村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展示中心為社區(qū)居民作“開拓公共外交的意義”的講座,他親切地寄語臺下聽課的學生,要讀好書、勤思考、與長者交。這場高規(guī)格的講座也拉開了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百場社區(qū)公益講座”的序幕。
校慶變化
校慶日當天不辦慶典大會
10月3日校慶日當天,中國人民大學將不舉辦傳統(tǒng)的以少數(shù)領導和嘉賓為主體、有限師生及校友參與的慶典大會,而是開展20位左右名師大家開設的校慶公開課堂、20場左右中青年學者主持的學術(shù)沙龍、50場左右學生社團舉辦的主題展示、50多個國家留學生參加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節(jié)”、若干位優(yōu)秀校友主講的專題講座以及專場文藝晚會、大型舞會等活動。
校方還將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手段,通過視頻連線、微博直播、社交網(wǎng)絡共享等方式,在世界各地設置校慶分會場,舉辦“中國人民大學主題日”。
走出校門辦百場公益講座
一改過去校慶由本校師生校友“自娛自樂”的局面,這次人民大學的校慶成為一場大學資源走向社會的契機,落實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實現(xiàn)學者的自我教育,開創(chuàng)“公益校慶”新模式。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這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里,人大的知名老師將到國家圖書館、大型書店、北京市社區(qū)和重點中學辦公益講座,內(nèi)容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識的普及,以及中華文明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講。9月24日下午在海淀區(qū)舉辦中國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百場公益講座啟動儀式,由趙啟正院長作第一講。
在確定的名單中,可以看出來作講座的都是人大貨真價實的“大腕”,比如有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文學院院長孫郁,著名作家、文學院教授閻連科等。
記者觀察
“序長不序爵”理念漸成氣候
序長不序爵,這是今年年初南京大學提出的校慶新規(guī)?!安灰怨巽暣笮∨判?,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尊重。所有在南大學習生活過的校友都應該是平等的?!蹦暇┐髮W110周年校慶辦主任龔躍說。
至此,“序長不序爵”被各個學校體現(xiàn)在校慶活動的舉辦上。北師大9月8日舉辦校慶慶典時,一律都按照畢業(yè)從早到晚的順序介紹。9月9日,北京語言大學沒有和其他學校那樣設置主席臺,只設計了一個主講臺,輪到誰發(fā)言誰上臺。所有領導和校友們一樣坐在臺下。
即將到來的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校慶日當天,更是將這種精神升華。人大將不舉辦傳統(tǒng)的以少數(shù)領導和嘉賓為主體、有限師生及校友參與的慶典大會,而是開創(chuàng)“公益校慶”模式,體現(xiàn)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其中一項活動就是舉辦百場公益講座,知名教授和校友走出校園走進社區(qū)為百姓帶去精神食糧。
相對于南大的“序長不序爵”,中國人大做公益迎校慶有更大的進步意義。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即便是“作秀”,這樣的“作秀”多一些也無妨。這樣的“作秀”總比大學鋪張浪費、大搞排場有價值得多。
熊丙奇說,近年來,我國高校十分熱衷舉辦校慶,其意圖是通過舉辦校慶展示學校的辦學成果,同時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所以,校慶的排場往往搞得很大,校慶的主角,不是師生,而是官員,不是每個普通校友,而是一些有身份的校友,這樣的校慶,顯然已經(jīng)變味。
校慶怎么搞,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大學的辦學宗旨和大學精神。我國高校的意識正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但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變化還遠遠不夠。不管是南大的“序長不序爵”,還是人大的公益校慶。
熊丙奇說,從大學的健康發(fā)展看,我國大學必須認真分析辦學得失。客觀而言,我國大學的辦學存在不少亟待改進的問題,包括大學的行政化、功利化、同質(zhì)化、空心化等。只有直面大學的問題,推進大學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才能讓我國大學的辦學質(zhì)量提升,贏得社會的信任。
今年,中國人民大學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公益校慶”的理念。作為這種理念的重要體現(xiàn),“百場社區(qū)公益講座”將組織學校近百名知名教授學者走進社區(qū)、圖書館等地,將文化盛宴“端”到百姓身邊。昨天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主任趙啟正來到海淀區(qū)中關村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展示中心為社區(qū)居民作“開拓公共外交的意義”的講座,他親切地寄語臺下聽課的學生,要讀好書、勤思考、與長者交。這場高規(guī)格的講座也拉開了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百場社區(qū)公益講座”的序幕。
校慶變化
校慶日當天不辦慶典大會
10月3日校慶日當天,中國人民大學將不舉辦傳統(tǒng)的以少數(shù)領導和嘉賓為主體、有限師生及校友參與的慶典大會,而是開展20位左右名師大家開設的校慶公開課堂、20場左右中青年學者主持的學術(shù)沙龍、50場左右學生社團舉辦的主題展示、50多個國家留學生參加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節(jié)”、若干位優(yōu)秀校友主講的專題講座以及專場文藝晚會、大型舞會等活動。
校方還將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手段,通過視頻連線、微博直播、社交網(wǎng)絡共享等方式,在世界各地設置校慶分會場,舉辦“中國人民大學主題日”。
走出校門辦百場公益講座
一改過去校慶由本校師生校友“自娛自樂”的局面,這次人民大學的校慶成為一場大學資源走向社會的契機,落實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實現(xiàn)學者的自我教育,開創(chuàng)“公益校慶”新模式。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這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里,人大的知名老師將到國家圖書館、大型書店、北京市社區(qū)和重點中學辦公益講座,內(nèi)容主要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知識的普及,以及中華文明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宣講。9月24日下午在海淀區(qū)舉辦中國人民大學75周年校慶百場公益講座啟動儀式,由趙啟正院長作第一講。
在確定的名單中,可以看出來作講座的都是人大貨真價實的“大腕”,比如有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文學院院長孫郁,著名作家、文學院教授閻連科等。
記者觀察
“序長不序爵”理念漸成氣候
序長不序爵,這是今年年初南京大學提出的校慶新規(guī)。“不以官銜大小排序,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尊重。所有在南大學習生活過的校友都應該是平等的?!蹦暇┐髮W110周年校慶辦主任龔躍說。
至此,“序長不序爵”被各個學校體現(xiàn)在校慶活動的舉辦上。北師大9月8日舉辦校慶慶典時,一律都按照畢業(yè)從早到晚的順序介紹。9月9日,北京語言大學沒有和其他學校那樣設置主席臺,只設計了一個主講臺,輪到誰發(fā)言誰上臺。所有領導和校友們一樣坐在臺下。
即將到來的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校慶日當天,更是將這種精神升華。人大將不舉辦傳統(tǒng)的以少數(shù)領導和嘉賓為主體、有限師生及校友參與的慶典大會,而是開創(chuàng)“公益校慶”模式,體現(xiàn)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其中一項活動就是舉辦百場公益講座,知名教授和校友走出校園走進社區(qū)為百姓帶去精神食糧。
相對于南大的“序長不序爵”,中國人大做公益迎校慶有更大的進步意義。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即便是“作秀”,這樣的“作秀”多一些也無妨。這樣的“作秀”總比大學鋪張浪費、大搞排場有價值得多。
熊丙奇說,近年來,我國高校十分熱衷舉辦校慶,其意圖是通過舉辦校慶展示學校的辦學成果,同時獲得更多的辦學資源。所以,校慶的排場往往搞得很大,校慶的主角,不是師生,而是官員,不是每個普通校友,而是一些有身份的校友,這樣的校慶,顯然已經(jīng)變味。
校慶怎么搞,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大學的辦學宗旨和大學精神。我國高校的意識正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但必須指出的是,這樣的變化還遠遠不夠。不管是南大的“序長不序爵”,還是人大的公益校慶。
熊丙奇說,從大學的健康發(fā)展看,我國大學必須認真分析辦學得失。客觀而言,我國大學的辦學存在不少亟待改進的問題,包括大學的行政化、功利化、同質(zhì)化、空心化等。只有直面大學的問題,推進大學教育管理制度改革,才能讓我國大學的辦學質(zhì)量提升,贏得社會的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