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W首頁 |  新聞中心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 
您當前的位置 : 教育>留學>
專家解讀公派留學趨勢
來源:人民網  作者:  時間:2012-08-24 10:12:18


  受訪嘉賓:

  王烽: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

  王洪才:中國高等教育學理論研究會副理事長

  施曉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

  問:據了解,2012年國家計劃公派出國的人數為1.6萬人,而到2015年將達2.5萬人。國家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決定增加公派留學(微博) 人數的?

  施曉光:留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之一。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十分重視選派優(yōu)秀科技和人文學者到世界發(fā)達國家的一流大學進修學習。這些人留學結束后,90%以上的人都按期回國服務,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

  王洪才:國家對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高度重視。為實現從粗放型發(fā)展戰(zhàn)略到集約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轉變,必須從提升核心競爭力出發(fā),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同時我們已經認識到國內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存在體制性的缺陷,在此情況下,大量派遣留學生是快速彌補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不足的捷徑?;谶@樣的現實和動機,國家增加了公派留學生的數量。另外,經濟發(fā)展也為大量派遣留學生提供了物質條件。

  問:國家增加公派留學的人數,對國家的建設及教育體制的變革有何意義?對有意愿申請出國留學的學子來說,又有何意義?

  王洪才:派遣留學生仍然是權宜之計,要真正提高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能力還必須立足于我國自己的高校。而讓我國高校自己摸索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路徑比較困難。在此情況下,大量的留學生學成歸國并出任大學教師,可以把國外的先進經驗帶回來,從而推進我國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計劃的落實。

  施曉光:國家增加公派留學人數與我國經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隨著國家教育經費的增加,以及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擴大,我國已成為留學教育最大的輸出國。在未來,我國自費留學人數仍將增加,相應地公派人數也會增加,所以從1.6萬人增加到2.5萬人并沒有特別的意義。

  王烽:9000人是一個不小的增幅。這是所有有志出國留學的學子的福音,因為他們將有更多被公派出國的機會。特別是對于一些家庭不太富裕的學子來說,更是給了他們更多圓夢的可能。

  問:我們注意到,目前國家公派留學的資助項目比較偏向理工科,在您看來為什么會這樣?在接下來增加公派留學生專業(yè)及項目的選擇時,是否應該增加人文社會科學類的人數?

  王烽:我個人認為,國家拿出經費來資助出國留學,是從國家人才戰(zhàn)略出發(fā)考慮的。要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科學技術發(fā)展等重點領域、主戰(zhàn)場的需求,有計劃地派出留學生,這超出文科、理科的概念理解。當然,文科也存在這樣一些領域,隨著派出總量的增加,文科人數也會隨之增加。

  王洪才:偏重理工科有現實的考慮,也有制度的考慮。從現實的角度說,理工科學習更容易見效,而人文社會科學比較復雜,學習不易見效。從制度方面說,自然科學受體制影響比較小。

  未來必然要加大對人文社會科學留學生的派遣力度。因為社會發(fā)展不僅需要理工科人才,也需要人文社會科學人才。而且社會越發(fā)展,對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人才需求就越強烈。

  問:在日后國家公派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王洪才:目前國家在公派留學方面還存在重形式審查輕實質審查、重派出不重管理的情況,這影響到派出的實際效果。比如出國外語培訓的形式意義大于實質意義,可以考慮取消。

  王烽:公派留學生人數的增加,必然帶來管理和服務難度的增加。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非常復雜,要從戰(zhàn)略高度謀劃出國留學生的選拔、管理和服務工作。(人民日報海外版)

(編輯:童言)

網友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