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公祠內(nèi)泂酌亭牌匾 ? 五公祠內(nèi)泂酌亭得名于蘇軾。 粟泉亭也為紀念蘇軾
除了泂酌亭,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閻根齊認為,粟泉亭也是海南為紀念蘇軾而建的名亭。
粟泉亭位于瓊園內(nèi)中部偏東位置。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瓊州知府翁汝遇在浮粟泉北角坡上建亭,可是亭還沒有建好,他就被調(diào)離瓊州府。兩年后,新任知府謝繼科繼續(xù)建造。只可惜,亭子在清朝末年倒塌。民國四年(1915年),瓊崖道尹朱為潮在對五公祠進行維修時,也對粟泉亭按清代樣式進行了重修。
粟泉亭平面呈八角形,建筑面積97.78平方米,綠色琉璃瓦扣隴,攢尖頂,頂中心豎立瓷寶珠,單檐硬山,四周回廊。這本是一座造型優(yōu)美、符合古代“亭”的建筑用途的亭子,可是不知何年何月,人們又在亭下壘砌八面墻。其中,東、南、西、北方向每面各開一門,兩門之間墻上開窗。顯然,亭的一大功能———向四周觀望的作用沒有了。但亭的基本造型和特征還是保存下來了,也稱得上瓊園中很有紀念意義、能彰顯瓊園厚重文化內(nèi)涵的亭子。
拜亭已不具有祭拜性質(zhì)
在兩伏波祠的院內(nèi)正中,有一座漂亮的亭子,這座亭至少已有100多年歷史。亭子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45平方米,攢尖頂,正脊兩端龍首鴟吻,垂脊飛檐挑角。整個亭子端莊凝重、舒展大方、古樸典雅。
亭內(nèi)四根圓木立柱,外圍的每角又各立三根圓石柱,柱下雙層鼓形石柱礎,石柱呈上細下粗的圓筒狀,是海南古代常用的形制。朝西南的一根石柱上還有一個榫口,說明該亭在改造時使用了前人用過的立柱。
閻根齊認為,自從瓊崖道尹朱為潮在昭忠祠舊址上改建兩伏波祠后,這座亭子的性質(zhì)就得以明確,有了拜亭的性質(zhì)。
拜亭,顧名思義,就是拜謁祠堂前的亭子。當人們正式去大殿參拜祠堂內(nèi)神像的時候,首先需要在拜亭內(nèi)擺上供品,點燃香火,舉行簡短的儀式。同時,還要在亭內(nèi)整理衣冠,調(diào)整情緒,做好正式祭拜前的準備工作。
如今,這座拜亭早就褪去了原先的祭拜功能。亭內(nèi)原來用于眺望、小憩的石凳或擺放供品的設施不見了,一尊800年前的《神霄玉清萬壽宮詔碑》,雖然與拜亭本身沒有什么關系,卻為這座拜亭增添了不少光彩。
?
相關鏈接:
五公祠圣景2
挖掘歷史文化內(nèi)涵 五公祠投1.5億元打造5A景區(qū)
??谟媱澨嵘脑煳骞?投1.5億元打造5A景區(qū)[圖]
海口五公祠1.5億造5A級景區(qū) 大規(guī)模修復期待"變身"
??谖骞艟包c游客激增 日均接團隊游客1100人次
瓊崖無限事 都聚一祠中五公祠日均游客超1100人
?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