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1-09/09/856fb368b8c70193850d0f951d6f3f67.jpg)
?? 面對貧困學生,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鄉(xiāng)村教師魏敏芝的方法是
教育問題,對于城里人來說,是一個宏大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話題。入托、擇校、素質教育、減負、課改、升學率、就業(yè)等一系列話題,將隨著我們自身和后代的成長糾纏一輩子。然而,在邊遠山區(qū),教育則縮減至最小內涵:只關于老師和學生,只需要教室和粉筆。
拍攝于1999年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講述的便是這樣一個情節(jié)簡單卻意味深長的故事。在一個只有一間教室、一個老師的鄉(xiāng)村小學,因前任教師高老師被迫離校,一名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生魏敏芝被找來代課。其間,她雖無上課的能力,卻始終恪守規(guī)則即“一個都不能少”,所以,當學生張惠科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到城市打工時,魏敏芝只身進城,尋找這個丟失的學生……
在影片里,教育被還原到最低標準:硬件設施匱乏,師資匱乏,教學工具匱乏,教師工資長期拖欠,學生因貧乏而逐日流失……在這里,不是“學生學到了什么”,而是“有幾個學生還在”,這成為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這也成為“一個都不能少”的理論基礎。
故事里有一個“學生在就是希望”的隱喻,它成為故事發(fā)展的動力,所以小小的魏敏芝并不知道,她恪守著“一個都不能少”的誓言,其實是對鄉(xiāng)村教育希望的一種堅持,而她與城市的對峙和交涉,正是鄉(xiāng)村教育尋找城市支援的一種暗喻。
本片讓觀眾讀到了一種荒誕?;恼Q得居然可以叫僅小學畢業(yè)的十三歲女孩來代小學生的課,而那個身無分文的小女孩,居然會為了一個學生進城冒險;荒誕得讓三元錢一瓶可樂的時代,一元錢一盒的粉筆卻如此珍貴;荒誕地看到教室的內間是寢室,老師得和住校生擠睡在一起?!N種荒誕讓觀眾看得悲涼到流淚,也許并無這樣一所學校,這樣一群師生,但是我們也知道,在某些地方某些角度,影片離現(xiàn)實并不遠。它所提煉的鄉(xiāng)村教育遇到的諸如學生流失、師資流失、資源匱乏等困境,也許沒有這樣離譜,但大量存在于邊遠山區(qū)。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