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餐的老師介紹說,她的父母都是農(nóng)民,家庭很困難,她是老三,下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哥哥腦子不好使,為了減輕家里的負擔,大姐早早地出嫁了。
老師守在張飛燕旁邊,讓她休息一會兒,鼓勵她一定要吃點東西,因為下午放學回家還要走兩小時山路呢。
在走廊上,記者碰到一個包著白色苗帕的老奶奶,正抱著小孫子站在一年級教室的窗外往里望。老奶奶名叫席定芬(音),聽說丫口小學有不花錢的午飯,便趕來看熱鬧。孫子今年5歲,叫王志遠,在丫口小學的學前班讀書,看見奶奶就撒嬌地要奶奶抱。他的兩個姐姐也在這個學校,一個讀一年級,一個讀三年級。
學前班的孩子們要等到六年級的學生幫他們打飯端上來,小志遠看著大哥哥大姐姐們吃得那么香,口水已經(jīng)流到嘴邊了。
貴州日報報業(yè)集團黨委書記、社長姚遠端著飯碗來到五年級的教室,和同學們一塊坐在教室里吃愛心午餐,他一邊吃飯,一邊和學生拉著家常:“你住在哪里?每天上學要走多久?經(jīng)常吃雞蛋嗎?今天的菜好不好吃???”
丫口小學在操場一側放了一個藍色的大塑料桶,給孩子們倒剩飯菜,記者留心看了一下,午餐結束,塑料桶里只鋪了薄薄的一層。起初,工作人員還在擔心給一年級的小朋友飯打多了。記者統(tǒng)計了一下,一年級只有3個小朋友剩了一點點飯。絕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把碗里的最后一粒米飯扒進嘴里,才滿足地用袖口擦一擦嘴。
同學們吃了飯,很自覺地來到操場邊,打開水龍頭簡單沖洗一下碗和勺子,然后整整齊齊地放在用于搜集餐具的大盆子里面。這些餐具經(jīng)過食堂工作人員清洗以后,將放進消毒柜里。
飽餐一頓之后的時光是愜意的,等著上課的孩子們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樣流清口水了,再也不用啃冷土豆喝自來水,也不用花5毛錢買沒有產(chǎn)地的薯片、水果糖充饑了,他們有的跳橡皮筋,有的在操場上追逐玩耍,臉上無一例外,都掛滿了笑容。
(編輯: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