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岑溪市波塘鎮(zhèn)楊亦村灘急組一共20多戶80余人,孩子們要上學必須經(jīng)過村前的黃華河,沿河十多里內都沒有橋。1977年,20歲的倪華成高中畢業(yè)后來到楊亦小學成為一名民辦教師,從那時起,他也成了一名義務擺渡接送學生的渡工。
素材來源:央視新聞,新華社
堅持送學40年
百余米寬的黃華河表面平靜,水深卻超過10米。幫學生穿好橘紅色救生衣后,倪華成用全力劃動船頭的一支木槳,渡船緩緩向對岸靠過去。
因為沒有橋,楊亦村灘急組的孩子們要上學,只能自行劃竹排到河對岸。盡管初識水性,但要在這湍急的黃華河上獨自撐竹排,孩子們心里還是很害怕的,一旦起了風浪或者霧氣,便就上不成學。1977年倪華成一來到楊亦小學上課便看到了這樣的情景。當晚,他挨家挨戶地找到學生家長,鄭重承諾:“今后,孩子過河上學,包在我身上!”
從此,倪華成既是課堂上手執(zhí)教鞭的“指路人”,又是課堂外稱職的“擺渡人”。整整四十年,在這120米寬的河面上,他數(shù)萬次來來回回地接送孩子,分文不取。河上撐船并沒有多少詩情畫意。在倪華成攤開的手掌里,深黑的粗糙裂痕仿佛一道道時光的印記,記錄著一個又一個擺渡送學的日子。
爭取干到70歲
自從倪老師來校任教,灘急組入學率從“十分不理想”到了每年都100%。學生們小學畢業(yè)后都順利升入初中、高中。如今,總人口不足90人的灘急組已先后走出十個大學生。
40年擺渡,40年育人,一批又一批農(nóng)家子弟從此飛出山村。如今,倪華成最快樂的事,就是帶上他的老花鏡翻看手機里學生發(fā)來的祝福短信,還會一字一句地念一念,自豪的微笑總是掛在臉上:“他們有的上了軍校,有的在讀碩士,不管做什么,知道他們好我就覺得這輩子很值?!?/p>
今年三月,年滿60歲的倪華成退休了。最后一次課后,他感到一些輕松,卻仍有牽掛:到下學期灘急組還有4個小孩要過河上學,學生家長也擔心他退休后,孩子上學可能沒人接送。
“我有渡工證,只要我還干得動,我都會繼續(xù)為大家擺渡,我感覺我的身體能干到70歲!”他揮揮手,語氣鏗鏘,依稀又回到了當年撐竹排護送學生過河的模樣。
?
?
相關鏈接:
擺渡人?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