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堂吉訶德》劇照
中國戲劇2017年的最大隱憂,仍是“新生代”導演梯隊補位乏力。誠然,他們之中如導演丁一滕、莊一等人,也奉上了《醉夢詩仙》《風塵三俠》等新作,其不拘一格的手法、敢想敢言的態(tài)度宣告了青年戲劇創(chuàng)作者的誠懇與銳氣;本屆烏鎮(zhèn)戲劇節(jié)的青年競演單元,青年戲劇創(chuàng)作者的《花吃了那女孩》《月潮》《徐娘夢》《離家出走》等作品,也閃現出或獨辟蹊徑或精雕細琢的亮眼之處。但整體而言,無論形式還是內容,依舊未見可謂“石破天驚”的推陳出新,青年戲劇創(chuàng)作者如何能比“見怪不怪”的中國戲劇觀眾“先行一步”,用青春的自由來創(chuàng)造可能,而非因年少稚嫩而屈身保守,是中國戲劇在2018年乃至未來仍需面對的重大挑戰(zhàn)。
一直被論者高度關注的中國戲劇文本原創(chuàng)乏力問題,在2017年倒是亦悲亦喜。李靜編劇、易立明導演的《秦國喜劇》延續(xù)了李靜前作《大先生》借古思今的一度創(chuàng)作定位,劇中秦國人物的現代詞句充滿思辨,而易立明以三段戲中戲為亮點的二度創(chuàng)作又承接了他前作《帝國專列》的荒誕不經,使整部作品好玩好看。李寶群編劇、王垠導演的《兩只螞蟻在路上》則通過聚焦一對離異后的出租車司機夫婦的酸甜苦辣,品評世間之冷暖,贊頌凡人之可親,有生活、明是非,看罷令人起敬。
歷經跌宕的中國戲劇行至2017年,已經走到了“新陳代謝”的十字路口。面對東西、新老戲劇觀念的紛繁碰撞,中國戲劇創(chuàng)作者需要在吸納、反思、取舍、創(chuàng)造后,從陳陳相因或照貓畫虎的窠臼中跳出,確立自我的戲劇創(chuàng)作觀念與方法。上述的一些作品,為我們提供了喜人的可能性,它們展現出獨到而強烈的“作者”意識,可以感到創(chuàng)作者對于未來的創(chuàng)作有清晰而進取的目標,其作品有望為中國戲劇更專業(yè)、多元、創(chuàng)新的未來添磚加瓦。那些品質粗糙、風格雷同的中國戲劇作品,那些在創(chuàng)作上缺乏自我控制與規(guī)劃的中國戲劇創(chuàng)作者,在2018年乃至未來,會越來越在日趨激烈的中國戲劇市場競爭中難以立足,最終被觀眾拋棄。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