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泉亭
指鑿雙泉 清濁同甘
海口市博物館門前的九曲石橋下,美舍河流水潺潺。西側(cè)橋畔河墻上的兩個管口,清流飛濺河面。管內(nèi)側(cè)是綠樹掩映的睡蓮池,池旁是五公祠東邊景區(qū)的瓊園,園內(nèi)門邊一角,便是“海南第一泉”浮粟泉。日夜不息奔涌的泉水,從地下溝渠到蓮池,再融入緊鄰的美舍河,流入大海。
泉眼深在何處,無人掘地探尋。但此泉何人發(fā)現(xiàn),所有的史料典籍都將它和蘇軾的名字拴在一起,而且同一園地的東坡“指鑿雙泉”,傳為千古佳話。
宋紹圣四年(1097年),朝廷以蘇軾在惠州寫詩譏諷朝政為名,再次加重迫害,將其貶至邊遠的昌化軍(儋州)安置。蘇軾于4月19日攜幼子蘇過離開惠州,至6月11日與胞弟蘇轍在徐聞分手,從遞角場登舟渡海到達海南島,由古澄邁八景之一的通潮驛上岸。也有說法是從今日的海安至??谏习丁?/p>
蘇軾貶瓊,掛有“瓊州別駕”(在州的助理官員,時為九品)虛銜。他上岸后,得到地方人士接待。有史料說其在府城居10多天,民間也有說是暫住20多天和“小住月余”。
蘇軾借寓在城東的金粟庵(今五公祠景區(qū)內(nèi))?!董偵娇h文物志》記載:南宋時,世人曾在蘇軾寓居的客房題名“東坡讀書處”,元代在此開設“東坡書院”,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副使戴熺將書院改建成蘇公祠,以后多次重修,現(xiàn)為清代建筑格式。也有書籍稱,東坡北歸第二年(1101年)仙逝于江蘇常州時,瓊州士人聞訊,即在雙泉旁他讀書的地方建起“東坡書院”,院中立其石像以為紀念,也稱“東坡祠”。
現(xiàn)在,人們走過美舍河上的九曲橋穿過一門三洞的思賢牌坊,就見蘇公祠門樓。穿過門樓見到堂前高懸的金字扁額“蘇公祠”后,往西入一院門,方可見到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所建的“海南第一樓”五公祠。從其他入口進入五公祠景區(qū),也都需要路過蘇公祠堂前才能拜見到“海南第一樓”里的五公。
而更喜歡東坡的人,會在參觀蘇公祠堂內(nèi)金柱上所掛“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聯(lián)、拜會堂臺上所祀蘇軾及其子蘇過、學生姜唐佐的牌位后,往東進入右側(cè)1915年觀察史朱為潮所建的瓊園,踱留在園內(nèi)最為吸引人的浮粟泉處,看那粉墻所嵌乾隆五十八年六月重修石碑所刻“浮粟泉”三個大字,1997年再修浮粟泉碑記,以及兩碑之間泉水注滿了的大小相連三口方井,感慨當年蘇軾的為民情懷。
當時離城最近處三里的南渡江叫黎母水,穿城而過流經(jīng)附近的一段美舍河叫河口河,周圍居民多數(shù)飲用作為護城河的河口河水,不衛(wèi)生。而一向關心民眾疾苦的蘇軾,發(fā)現(xiàn)投宿地“眾泉觱發(fā)”,清澈甘甜卻無人汲用,經(jīng)過勘測他認為“依地開鑿,當?shù)秒p泉”,遂指穴并發(fā)動居民掘井,得甘泉兩眼。
三年后的元符三年(1100年)6月17日,蘇軾遇赦北歸重過“雙泉”,題寫的一首詩《泂酌亭并敘》中記錄在此鑿井之事,以及民眾前來打井水景象“汲者常滿”。 這兩泉相離咫尺,一清一濁,色異而味甘。濁者叫洗心泉,清者為浮粟泉(也叫金粟井),因水面常浮粟米狀小泡,而取“視浮生其若寄,渺太侖于一粟”之意。
有史學家研究認為,海南最早的鑿井技術起于何時,未見史書記載,民間傳說“一代文宗”蘇軾“指鑿雙泉”時教導當?shù)匕傩站蚓?,也極有可能?!睹駠偵娇h志》輿地志中還載:宋蘇軾所鑿兩泉,“父老傳言一泉在坡翁時有雙龍白如玉,常出現(xiàn)。又一泉金粟常浮,與《格古要論》游龍浮粟之說相合?!?/p>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