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然玉
近幾年,“人手一機”成為常態(tài),各類學習App便噴涌而出。數據顯示,2016年在線教育用戶規(guī)模為9001.4萬人,到2019年預計將達到1.6億人。不過,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一些學習類App被發(fā)現搜出“小黃文”,文章中露骨的內容只能用“辣眼睛”來形容,并且App中夾雜的一些“小黃文”還被貼上了“優(yōu)秀作文”的標簽。此外,還有中小學生在學習App里的同學圈“互撩”、為明星開撕、開黃腔。
各類學習App層出不窮,在很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tǒng)的學習模式。在“人機合一”等前衛(wèi)理念的引導之下,學生們對于技術工具的高度依賴,已然成為常態(tài)。無論是龐大的用戶基數,還是對日常學習過程的超高滲透率,種種數據都在表明,學習類App對學生人群構成了強大的吸引力與支配力。而相較于這種巨大的影響力,此類App的產品調性和內容品質,卻在很多時候顯得不相匹配。而這,在無形間形成了風險的誘餌,捕獲大批對內容了解不深的家長和尚未形成明確辨析能力的中小學生。
在一段時間狂飆突進的發(fā)展之后,現階段魚龍混雜的學習類App正遭遇越來越多的質疑。究其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首先,此類App所主張的學習方法論,本身就是存疑的。以其中主流的“拍照搜題”功能為例,許多家長和教師都發(fā)現,學生們“大多用它來直接抄答案”。如此做法,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力都有害無益。而除此以外,誠如最近媒體一再披露的,某些學習App藏污納垢,各式“三俗”內容充斥其中,令人憂心忡忡。
從產品邏輯角度考慮,一些學習類App如今暴露出種種問題,并不令人意外。此類App的核心賣點大多高度相似,那就是與海量題庫的深度鏈接以及答案的即時輸出。在此之外,其內容原創(chuàng)能力極其有限。鑒于此,不少學習App內容東拼西湊、水平層次不齊,也就不難理解了。說到底,所謂的學習App并沒有獨創(chuàng)的、全新的學習模式方法,而只是對數據搜索、視頻課程、在線家教等等板塊的疊加整合。其雖然確有價值,卻也沒有理由過度夸大。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許多所謂的學習類App,打著“學習工具”之名,骨子里卻有一顆跨界做社交的心。高舉“學習交流”的旗號,不少學習App都自帶社交功能。于是,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學習App里則有同學圈。久而久之,原本的學習交流平臺,變成了一部分中小學生相互撩撥的曖昧地帶。藉此,App黏住了用戶、積攢了人氣,但卻是以耽誤學生學業(yè)為代價的。
各類學習App都極力將自身塑造成輔導課業(yè)的神器,以及“提高成績”的便捷方案,可現實或許遠沒有那些營銷說辭允諾的那般美好。對于涉世未深的學生們來說,此類App中的內容確實顯得太多、太雜、太亂了。是真正用心做教育,還是只是投機打擦邊球?開發(fā)者的初心,決定了產品的秉性。(然玉)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