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捷克人,李素和愛理曾在中國長期生活,能夠說一口流利的中文。談到為什么會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學,李素坦言:“我小的時候就很喜歡看書,也喜歡學習外語。學了俄語、英語、德語。上大學的時候我就想,我對歐洲的語言已經相當了解了,但是亞洲還是一大空白??紤]到中國文化的精彩,以及漢語本身在亞洲地區(qū)的重要性,就開始學漢語了。后來越學越喜歡,越學越覺得有意思。也覺得我們在捷克對中國了解得太少了。后來就決定讀現(xiàn)代文學專業(yè),然后開始做翻譯?!彼寡裕氚迅嗟闹袊适轮v給捷克讀者聽。
愛理認為,自己作為翻譯家,與出版社一樣,工作性質都類似于“媒婆”。當然,這是他所做的一個比喻,他將文學比喻為美麗的姑娘,而將讀者們比喻為小伙子。他作為媒婆或翻譯者,就是要在讀者和作者之間建立聯(lián)系和溝通。
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日趨豐富,中國文學已經受到來自世界各國的越來越多的重視。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后,大量的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開始直接從中文翻譯到世界各地,這其中就包括寧肯和梁鴻的著作。隨著“一帶一路”的影響日漸擴大,當代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已經越來越廣泛。
寧肯今年在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連續(xù)出版了兩部重要作品,分別是長篇非虛構作品《中關村筆記》和散文集《北京:城與年》。寧肯長于寫作的獨立性、技術性、精神性和批評性,他認為,自己在寫作中的這些層面上,受到了翻譯作品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在當下,中國缺少一種小說家,那就是“影響作家的作家”?!拔覀冏x西方文學的經典作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學習他們怎么寫,怎么結構小說,怎么提煉人物,怎么用一種創(chuàng)新的精神來構置自己的小說,這方面我覺得在未來的中國小說中存在著很多的可能性,需要我們中國作家在這方面做出努力”。
作為學者和批評家,梁鴻的非虛構作品《出梁莊記》和《中國在梁莊》,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她認為,今天的文學概念,“虛構”“非虛構”,“真實”“想象”等等,都需要重新厘清和界定。“通往文學的道路有多條,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能夠挑戰(zhàn)既有的文學概念,從而使我們對文學本質、文學與生活的關系進行新的思考和辨析”。(完)
?
?
?
相關鏈接:
正能量的網絡文學才能走得長遠
中俄兩本《十月》雜志相聚 共話北京莫斯科文學故事
如何文學 怎樣生活——讀《當前社會“文學生活”調查研究》
??谑兴囆g團為馬來西亞華文學校籌款160萬
?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