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祥村村民韓祥子分類傾倒垃圾
央廣網宣城9月3日消息(記者徐鵬)一提起垃圾中轉站,給人的印象往往都是“臭氣熏天、污水橫流”。然而,在宣城市廣德縣東亭鄉(xiāng)垃圾中轉站內,卻聞不到一絲異味。央廣網記者了解到,在農村專項整治“三大革命”中,廣德縣在安徽省率先開展農村源頭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使垃圾“變廢為寶”。
9月2日上午,央廣網記者來到東亭鄉(xiāng)垃圾中轉站。整個中轉站的面積并不大,沒有惡臭,更沒有污水,只有幾名環(huán)衛(wèi)工正將幾桶垃圾倒入機器內。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不久后一袋袋有機肥料便可轉化完成。
“我們這里每天可以處理一噸的生活垃圾,轉化成200到300公斤的有機肥料。 ”東亭鄉(xiāng)黨委委員、副鄉(xiāng)長史賢偉向央廣網記者介紹道,他們?yōu)槊考颐繎艟浒l(fā)了統(tǒng)一采購的分類垃圾桶,并安排保潔員進行每日收集。
史賢偉說,包括餐廚垃圾、菜葉、剩飯剩湯等生活垃圾,在村民分類放置好后,到了中轉站后會進行二次分類,“這些有機垃圾進入處理設備進行處理,即可轉化為無公害的有機肥料。”
中轉站內的環(huán)衛(wèi)工正在處理垃圾
央廣網記者了解到,東亭鄉(xiāng)每天產生的垃圾量約六七噸,通過農戶和中轉站兩級分揀,一部分有機垃圾經過處理變成了肥料,另一部分可回收的廢品被商販收購,剩下約有30%的垃圾進入縣垃圾處理場。中轉站會把有機肥免費發(fā)放給苗木種植大戶和當地農戶用于農業(yè)生產,實現垃圾的資源化利用。
“以前垃圾都是混著放在一,不僅浪費,而且污染環(huán)境。”東亭鄉(xiāng)頌祥村村民韓祥子是種苗大戶,家里有30畝苗木。韓祥子算了一筆賬,“按照每畝400塊錢來算,一年光花費的前就高達1萬多元。”據他推測,施行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后,每年可以節(jié)約不少化肥。
據悉,為做好農村垃圾處理工作,宣城市廣德縣年投入3100余萬元的財政資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實現農村垃圾治理的市場化運作,有效治理了農村垃圾污染,改變了農村環(huán)境面貌。下一步,宣城市還將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建設垃圾中轉站。
?
相關鏈接:
安徽一起腐敗案 分管領導被追責喊冤“想不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