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村民朱淮文查看燈泡是否被燒壞了。蔡勇攝
地處大巴山北麓的鎮(zhèn)坪縣曙坪鎮(zhèn)楊安村4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見識的村民沈仲萬在自己家旁邊的堰溝上修電站,不僅點燈不用油,磨面不用牛,而且還能看電視改變了許多生活方式,此后凡建新房者都建一座水電站。目前全組7戶人家每家都有一座水電站。
這天早上,屈貴忠走到院壩邊上,看了流過電站的水,關上家里所有的用電器,只留下一盞燈,白熾燈泡的燈絲還是紅紅的,亮不起來,他咋也想不到水充足,負荷也不大為啥電壓起不來,最后來到電站,提起發(fā)電機才知道是因為通過電站的水過濾不夠,一些雜物阻擋了發(fā)電機,使得通過發(fā)電機的水量減弱,造成轉速降低。
一條溝村民家家一座水電站
54歲的屈貴忠,家住距縣城40多公里的陜西省安康市鎮(zhèn)坪縣曙坪鎮(zhèn)楊安村4組,1984年,從平利縣落戶而來,買下了生產隊的三間公房,并結識了四川城口的女青年康慶菊,在這里成家?!澳菚r這里山大人稀不通公路,但小水電很發(fā)達,在我省大部分邊遠農村尚未通電時,這里幾乎家家都有小水電站?!鼻F忠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家里想擁有電視、電磨等用電的家具,就仿照同村最早修電站的沈仲萬家的電站,花了400元買了臺舊發(fā)電機,修了一個3000瓦的電站,因為落差小發(fā)不出電來。隨后就又在自己家旁邊的堰溝(小河)砌了寬30公分,深40公分的水渠,長30米,形成2米多的落差,建起了500瓦的電站供家庭照明。
地處大巴山北麓的鎮(zhèn)坪縣曙坪鎮(zhèn)楊安村4組,當地人都叫麥渣坪,這里和山里的其他村組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看山不顯山,人稱堰溝。小河從山上流下,在飛瀑峽匯入鎮(zhèn)坪的母親河,因堰溝水的落差適中,住在這里村民的房屋都傍水而建,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見識的村民沈仲萬在自己家旁邊的堰溝上修電站,不僅點燈不用油,磨面不用牛,而且還能看電視改變了許多生活方式,此后凡建新房者都建一座水電站。目前全組7戶人家每家都有一座水電站。
一千元就可建一座電站
堰溝從溝口到腦約有20多公里,村民朱淮文家離溝口有7公里,是該組住得最遠的一家。71歲的朱淮文,1964年隨父母、弟弟四人,從我省平利縣八仙鎮(zhèn)來到這里,“在老家沒有飯吃,就往深山里鉆,尋找適合生存的地方,到了這里開荒種地,搭起簡單的窩棚居住?!敝旎次恼f,1982年新建了寬敞的房子,兄弟倆在這里成家生子,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五個孩子(三女二男)都出了山,安居樂業(yè)了,逢年過節(jié)都回來。
他家的電站修的比較晚,原來500瓦的電站,家用都行了,今年原來的電站通水有問題,發(fā)電機轉得很慢,2016年5月,在原來的水渠的基礎上,延伸了10幾米遠,重新修了電站,將水位落差提高到2米多。整個電站由他一人修?!靶匏I材料、買電線、加上孩子花700多元從網上購買600瓦同步微型發(fā)電機,人力不算,1000元就夠了。”朱淮文說。
堰溝的水一年四季都能發(fā)電
第一次來麥渣坪,沿著村級道路進入溝口時乘車有點膽怯,進溝以后的村路伴著堰溝的水流,加上村道兩旁茂密的植被散發(fā)出的富氧氣息,愉悅之意油然而生。從2014年初至今,記者在不同季節(jié)先后4次來到這里,每次都見到水位不減,一年四季天天都發(fā)電?!皣肄r村電網改造時,我們這里家家都有發(fā)電站,加上太偏遠村民們就沒有農電進村的需求?!贝迕裰旎次恼f,現在他們這里最大的電站3000瓦,最小的500瓦,基本上能滿足村民生活、生活資料加工的用電需求。
家庭小水電改變了村民的生活
麥渣坪雖海拔在2000米,但冬不寒冷、夏不酷熱,土地肥沃,水質優(yōu)良,村民們春季播種,秋季收獲,冬季上鍋烤酒熏臘肉,經濟來源養(yǎng)蜂、養(yǎng)豬、養(yǎng)牛羊?!敖衲牮B(yǎng)蜂20桶,養(yǎng)豬10頭,還有牛羊,一年種的糧食吃不完……”53歲的村民趙振富說,村級公路修通使他們如虎添翼,增強了與外界的共同與交流,值錢的山貨也方便了流通,自從有了電站后,家里24小時不間斷有電,不僅省去不少電費錢,而且路燈長鳴,洗衣機隨時轉,電飯煲燜出的米飯噴噴香,過上了比城里人還舒適的生活。
4月的天雖是播種季節(jié),但在麥渣坪氣溫還低,室內還得依火為伴。在村民曾大雄家,門前的大“鍋蓋”將電視信號送入家里的電視機里,53歲的曾大雄,坐在火爐邊喝著茶,開著兩臺電視機,有滋有味地看著,“同時開著兩臺電視機,喜歡的電視劇同時看,一點也不耽擱。”他說,他們所裝的電視天線,可24小時不間斷地收視多個臺。
如今麥渣坪年輕的后生們都出山在外面打拼,有的功成名就,在校的三位大學生,假期回到家里,脫下皮鞋幫著家里做農活,把學到的知識帶回來,為家鄉(xiāng)服務。留下的父輩們不僅是有吃有喝有錢用而不離故土,而是舍不得這里的山、水和鄉(xiāng)情,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創(chuàng)造著價值。
2016年8月30日,村民趙振富家電燈長明,家人圍著火爐烤玉米、喝茶聊天。蔡勇攝
2016年8月30日,村民趙振富家的女主人邊看電視邊刮土豆。蔡勇攝
2016年8月30日,71歲的村民朱淮文扛著有故障的發(fā)電機回家。蔡勇攝
2016年2月19日,支撐著由電站前往住戶的電線的簡易電線桿。蔡勇攝
2016年2月19日,同組分別考上山西體育學院的卜忠艷與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屈光來,在村里相遇,他們表示努力學習。蔡勇攝
2016年2月19日,屈貴忠家大白天還亮著燈。蔡勇攝
2014年3月22日,村民們用摩托車運回在外面買的東西,目前還沒通公交車,摩托車就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蔡勇攝
2014年3月22日,村民增大雄在家里,烤火、喝茶、看電視。蔡勇攝
2014年3月22日,村民趙振富請來了幫工,耕地種土豆。蔡勇攝
2015年10月13日,57歲的李定國,說到家里的電站贊不絕口。蔡勇 攝
2015年10月13日,村民67歲的吳勝安和妻子在院壩用洗衣機洗衣服。蔡勇 攝
2015年10月13日,村民屈貴忠家的電站在發(fā)電。蔡勇攝
2015年10月13日,村民吳勝安檢查電站設施,該電站為3000瓦,特意用木板做了小房子,保護著這個全村最大的發(fā)電機。蔡勇攝
2015年10月13日,該電站建在距住處一河之隔的河對面。蔡勇攝
2015年10月13日,屈貴忠提起發(fā)電機清除一些阻擋發(fā)電機雜物,使得通過發(fā)電機的水量增大提高轉速。蔡勇攝
2015年10月13日,午飯后,屈貴忠吹起了嗩吶,歡快的旋律回蕩在山間。蔡勇攝
2016年2月19日,村民屈貴忠之子屈光來,陜西中醫(yī)藥大學在校生,檢查發(fā)電機。屈貴忠兩個孩子同年考上大學,另一孩子屈光波為陜西理工大學學生。蔡勇攝
2016年2月19日,村民趙振富家主婦做午飯。蔡勇攝
2016年8月30日,村民朱淮文查看電線桿上的電線。蔡勇攝
2016年8月30日,村民朱淮文在新修的電站上安裝發(fā)電機。蔡勇攝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