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萬里長城今猶在”看家風的“魅”與“力”
清代康熙年間,有位閣老重臣張英,曾經(jīng)寫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與其說是詩,不如說是家信。講一個歷史故事不難,難的是感同身受地發(fā)掘故事背后的幽微婉轉(zhuǎn)。六尺巷是張英的故事,而六尺巷里走出來一位康雍乾三朝重臣張廷玉,也是清史上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就是張英之子,即《大清名相》的主角。(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4月15日)
古語有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薄昂眉绎L”猶如一顆“種子”,蘊含在“一茶一飯”的言傳身教中,福蔭子孫、澤被后世。正是因為有了張英“萬里長城今猶在”的好家風,才培養(yǎng)了康雍乾三朝重臣張廷玉,“擔當,勤勉,堅忍,廉潔”,是張廷玉從父輩那里傳承下來的“魅”與“力”。這些正面?zhèn)鬟f的正能量在其心中沉淀、積累,為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引導了方向,塑造了為天下眾生、為江山社稷可“三讓”的有擔當有情懷的大清名相張廷玉。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什么樣的家風,就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價值追求。猶如文化上的一爐三昧真火不斷綿延,沿著這擔當與風骨一脈下來,走到今天,撐起了中華民族的時空。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好家風,造就了我們“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好家風,造就了我們“心存仁義、樂于助人”的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好家風,造就了我們“坦坦蕩蕩、涵養(yǎng)一身正氣”的傲骨??梢姡眉绎L對一個人品格的形成是多么的重要?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國情懷使然。重提“家風”,是對文化的的敬畏與傳承。時代在前進,歷史在發(fā)展,但“家風”一詞卻潛移默化的發(fā)展中傳承至今,亙古不變。由此,讓筆者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風的一段話,“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然而,當今社會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因為“家風不良、親情錯位”,走向了貪腐之路,走向了犯罪的深淵,從此不得善終。
“立家之規(guī),正須以身作范。”廣大領導干部更要塑造良好的家風,樹立清正廉潔的品格與形象。因為只有以清正廉潔為家風,做人做事才能秉持公平公正、才會有政治意識、規(guī)矩意識、紀律意識,從而真正恪守黨紀國法,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做到心中有黨,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正所謂“宦之法,清廉為最”和“以清白留子孫,不宜厚乎”,其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
好家風,是一種無痕的教導,一種潛在的魅力,千古流芳;好家風,是諄諄不倦的教誨,傳承著偉大的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好家風,是對后人是一種無言的教誨,無聲的榜樣,代代相傳。歷史從來不是虛無,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領導干部的好家風比紀律規(guī)矩更有影響力,潛移默化的傳承著好家風的氣息,猶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蘊含在“一字一句”中,經(jīng)歷光陰的洗禮,滋潤、散發(fā)著“魅”與“力”,造福后代。(王繼川)
?
?
?
相關鏈接:
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治國理政新實踐)?
·凡注明來源為“??诰W(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zhuǎn)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nèi)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