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農本指望有個好的收入,可是由于收購商的惡意壓價,致使海南荔枝價錢大跌,果農到了虧本邊緣。(5月17日南海網)
?
今年海南荔枝收成總的不錯,例如安定縣黃竹鎮(zhèn)白塘村委一位姓洪的果農,種有2000棵荔枝,平均每棵收成50斤,就可以收上荔枝十萬斤??墒且驗樵鈮簝r,他至少損失三十萬元。然而,果農損失慘重僅僅是收購商的惡意壓價嗎?怕未必。
?
有關專家分析,果農嚴重虧本有一定的原因,一是對后市信心不足,擔心價格越來越低,因此提前采摘;二是沒有龍頭企業(yè)引領,銷售網不健全,果農獲取信息不全面等。這些分析有道理,但始終令人似信非信,因為有一個關鍵問題專家沒有回答,即果農對后市信心不足,是因為獲取信息不全面,難道獲取全面信息僅是果農自己的事嗎?誰有責任來幫助果農獲取全面的信息呢?顯而易見,非政府莫屬。
?
每年荔枝的大致產量,政府心中有數;每年荔枝大致銷往地,政府也基本清楚;每年荔枝價格的浮動情況,政府也大致掌握。政府發(fā)布的信息最具權威性,每年收荔枝的季節(jié),政府通過媒體把往年的荔枝產量、價格、今年預計荔枝產量、估計可能的價格等情況,匯總發(fā)布,提供給果農作參考。果農掌握了往年的一些情況,對今年荔枝價格心中基本有數;如果果農門再統(tǒng)一一下大體價格,收購商想惡意壓價就比較難了。其實,壓價也是收購商統(tǒng)一好了的。由于政府行為不到位,甚至于有所不作為,果農各打各的,怎能不吃虧?
?
當然,有一手還是要防的。當果農統(tǒng)一果價之后,收購商獲利少于他們預設的數目,也可能反過來罷收。荔枝果有個缺點,不耐自然存放。當收購商抓住荔枝這一“痛腳”而罷收時,怎么辦?政府出面聯(lián)系內地客商,盡快把荔枝運出?!耙或T紅塵妃子笑”,唐明皇命人靠馬一夜把荔枝運到長安(應是詩人夸張的說法,不可能做得到),交通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兩日之內就算靠海運也能把荔枝運到內地銷售點。再不,政府出面和果農、收購商協(xié)調一下,讓收購商少賺一點,也要保證果農不白打工。
?
農民增收問題,還有賴于政府多想辦法。